首页 >> 研学留学

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5周年,共孵化外籍和海归团队409家——海归在这里聚集的奥秘

来源: 人民日报 2019-06-26 09:50:07

图为张晴晴(中间站立者)正在和团队成员沟通。

  张晴晴和团队未来希望更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出海”提供语音识别领域的解决方案。

图为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今年6月12日,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开街5周年。几年来,这条长仅220米的大街,也见证了许多来到这里创业、在这里圆梦的海归故事。

  2013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提出要打造创业孵化一条街,聚集高端创新创业要素。原来的海淀图书城正式开始业态调整改造,以实现空间环境的优化升级,满足创新创业服务业态所需。

  今年6月12日,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开街5周年。几年来,这条长仅220米的大街不断升级,见证了一波又一波创业潮涌,也见证了许多人梦想实现的时刻。

  “这里有特别好的平台”

  2010年,在中科院声学所获得语音信号处理专业博士学位的张晴晴远赴法国,成为法国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国内并工作几年后,她瞅准了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机会,决定依托自身的专业基础创业,从事数据采集、存储和数据结构化和分析工作,将原始数据形成机器可以识别的数据——爱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在此之前,她已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以语音识别为例,人工智能的实现需要大数据做支撑,而这些数据需要经过结构化处理之后再送入分析模型。我们要做的是给数据‘打上标签’。”张晴晴对本报记者说。

  旺盛的行业需求、蓬勃发展的行业趋势之下,张晴晴和团队将核心业务聚焦于数据处理,基于大数据环节、通过自有技术能力来调整、优化数据处理。“这实际上是语音识别领域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石,如果数据的生产和处理没有得到良好的生产力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受限。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方式更精准、更快速地生产更多数据,用于供给算法模型训练。” 她说。

  为什么选择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这里有特别好的平台,不仅为创业者提供物理空间,还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和企业需求对接等软性服务。”张晴晴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她和团队的不少客户就分布在中关村,人才、技术、资本等诸多创业要素汇聚在这里,入驻创业大街也为张晴晴赢得了先天优势。

  “这里有整条创业服务链”

  与张晴晴相隔不远的另一家初创团队里,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经济学的靳雯,“跨界”进入了安防领域,为国内的安防领域提供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

  在与公安机关的合作过程中,靳雯与团队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可以通过数据融合的方式,利用文本与图像理解技术防范犯罪事件的发生。“数据融合和信息挖掘,可以协助办案人员破获一些陈年冷案。一方面缩短他们挖掘案情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机器辅助的手段来提升效率,协助警方缩短办案流程。”靳雯对本报记者说。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在有关工程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此提升效率并产生业务价值,靳雯深知AI应用于数据分析的实力。而公安系统在过去十几年的信息化发展中积累了海量数据,也为AI“大显身手”提供了依凭。靳雯意识到,可以利用技术产品为办案人员更好地分析和挖掘信息数据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从海淀图书城到中关村创业大街,靳雯见证着这里创新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队伍日益壮大。留学几年后归来,她以海归创业者的身份入驻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创业大街,这里已是创新创业的地标,吸引着全球的创新资源和人才汇聚。

  “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创业扶持的整条服务链。”靳雯说。“大部分IT行业的双创平台、股权机构以及不少扶持政策汇聚在中关村。不少创业团队,在创业早期更多地只是擅长自己熟悉的那部分,剩下的事情需要帮助、需要指导,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这里飞速拥抱新事物”

  据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创业研究中心部门经理黄菁菁介绍,从提供孵化落地服务、运营国际创新中心到打造中关村国际青年创业平台……5年来,中关村创业大街通过系列举措,致力于为创业团队创设更理想的运营环境。

  不仅服务于国内和海归团队,为了建设全球创新创业高地,创业大街也为国际人才“量身定制”了服务模式。“从基础落地、商业打磨到深度孵化成体系服务,我们帮助国际团队设立本地公司,为国际人才提供签证办理绿色通道,提供优惠的办公空间和资源对接服务。同时,开办孵化训练营,培训、辅导国际团队适应中国发展,帮助国际创业团队寻找相匹配的中国合伙人。”黄菁菁说。就在两个月前,占地近700平方米的中关村国际青年创业平台正式启动运营,首批即吸引了来自瑞典、美国、俄罗斯、韩国、英国等国的10个团队入驻。在未来,这里将吸引更多有在中国创新创业意愿的国际青年。

  良好的创业环境,广阔的发展舞台,创业者的圆梦故事正在继续。拥有技术背景的张晴晴,未来希望能够参与更多管理类培训,积累更多团队和公司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之前可能会很纯粹地只从技术维度去思考,‘有用吗?有用就去做’,但是从管理角度来讲,需要考虑和着眼于更多层面。”张晴晴说。

  几年的创业经验,令她感触最深的是中国拥抱新鲜事物的速度,“2016年,当我讲‘我们是为人工智能领域提供数据结构化服务’时,很多人听不明白,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仅仅过了一两年,一听到我们提供的服务,大家就非常清楚技术内核是什么。这种拥抱新事物的速度令人赞叹,也正因如此,初创团队将拥有更多机会。”她说。

【编辑未网战略闫岩】